您好! 歡迎來到第一食品網! 登錄 免費注冊
第一食品網手機站
你信不信,在東北,衛星也能幫你種地?
2022/4/25 9:23:00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 -
編輯:福安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有糧有地,心曠神怡。

畢竟,我們有東北的黑土地。這是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美譽;東北三江平原,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千萬年的孕育與半個世紀的開墾,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僅黑龍江一省,糧食產量便占了全國的九分之一。

黑土地,究竟有多么脆弱?

支撐起“北大倉”的,除了一望無垠的黑土地,還有勤勞的國人。上世紀50年代起,一批批墾荒大軍奔赴東北,讓這片亙古荒原,歷盡滄桑巨變。2021年,東三省糧食產量約2889億斤,占全國五分之一;然而,東北黑土地在幾十年內,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墾,也帶來了嚴峻的退化問題。

當你俯瞰整個地球,沿著北緯47°線,分布著世界四大黑土區之三——中國東北三江流域,東歐第聶伯河流域,以及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再加上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它們全都是世界舉足輕重的糧食產區。

東北黑土帶的形成,得益于三江平原獨特的濕冷氣候。這里夏季降雨充沛,土壤被豐茂植被覆蓋,上層含水量豐富。冬季,含水層逐漸形成季節性凍土,抑制微生物活動,減緩枯草、落葉等有機物的分解,從而轉化成黑土的主要成分——腐殖質。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腐殖質的累積極為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腐殖層(黑土土壤),需要經過200-400年。與常見的黃土、紅土相比,黑土的有機質含量可高達10%,飽含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元素,無需太多肥料,便能保障糧食作物茁壯成長。盡管一年收成一季,但東三省的糧食總產量占全國五分之一,糧食調出量占全國三分之一,無比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沒。

然而,隨著時代步伐,憂患隨之而來。一方面,黑土地的耕地面積,從1950年代的數千畝,迅速擴張至現今的1000萬公頃;另一方面,從1990年代起,東北多地出現“破皮黃”,即黑土層薄、露出了黃土層。根據《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目前東北黑土層的厚度平均減少了30%至50%,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減少;一些地區的黑土厚度,已不足20厘米。

高強度的反復耕作,使得黑土地損耗嚴重,不僅土質變硬、肥力下降,更會發生結構退化。人們紛紛發現,面臨退化的黑土地,化肥越施越多,糧食卻不見增產,抗災能力也在變差;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來自黑土退化的挑戰。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至少有250億噸的地表土流失,導致作物產量、土壤肥力、碳循環能力明顯減少,造成谷物年產損失約760萬噸。各國若再不采取措施,預計到2050年,谷物總損失量將超過2.53億噸。

保護黑土地,科技先行

為了給黑土“加油”,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已經貢獻出了諸多“中國方案”。

保護黑土地,科技先行。保護性耕作,首先被應用于黑土保護。對于已出現退化的黑土耕地,以外部植物秸稈覆蓋,同時進行休耕或半休耕,“給吃飽”與“不打擾”;覆蓋秸稈的黑土地,能夠通過季節更替,重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逐漸恢復良好結構。

有機肥還田,是保護性耕作的一環,將畜牧糞污與玉米秸稈結合,制取生物質天然氣和有機肥,一方面取代秸稈焚燒、實現燃料替代,另一方面大規模提高有機肥產能,實現部分化肥替代,實現“糧食-肥料-土壤-糧食”的生態循環。

保護性耕作的推廣,關鍵在于規?;?。以黑龍江大型農企為例,北緯47度在玉米生產過程中,不僅推廣了科學施肥、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措施,還建立了以數據驅動的標準化生產模式,包括農業生產模型和蟲災預警機制,匹配規?;療o人駕駛等高新技術,建立先進的生產管理體系,有力保障了黑土地的可持續耕作。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保衛黑土地,背后的高科技遠不止這些。就連太空里的衛星,也能幫著“種地”。這種模式,被稱為“空天地”。以北緯47度數字化農業為例,“空”,是指利用衛星遙感和氣象數據,精準指導智能化農機設備;“天”,是指農用航拍設備,實時監控并調度耕地生產作業;“地”,是指土壤數據監測,為生產決策提供數據可視化支撐。有了空天地監測、監管體系,加上大數據追蹤、溯源,中國農業數字化的未來,與黑土地保護緊密結合,未來可期。

這根玉米,凝結了中國人的智慧

北緯47°,不僅分布著世界三大黑土帶,更是公認的“玉米黃金帶”。東北的玉米,如今不僅是主糧,更是受現代白領追捧的高纖維、低熱量食材,不但越來越好,更越來越“潮”。

以北緯47度鮮食玉米為例,它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這里不僅有萬年黑土,更有超過70度的冬夏溫差,令玉米長得昂首挺胸;這里還有超過2600小時的年均日照,以及清新空氣與無污染的嫩江水,為鮮食玉米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好食材,還要搭配好工藝。不同于糧用玉米,鮮食玉米更“嬌貴”,只能依靠人工采收;采收后,鮮美風味稍縱即逝,需爭分奪秒運至倉庫,進入恒溫車間;接下來,玉米需經過8道工序,并進入標準化實驗室,檢測糖度、微量元素等多項指標;這一切,都要在3小時內完成,才能篩選出最優質的鮮食玉米。

圖片

最好的土地,搭配最優化的種植方式,以及最高端的精選技術,才能產出最美味的玉米。這些凝結著中國人的汗水與智慧的玉米,已經走出黑土地,走進我們的餐桌,并走向全世界。

2022年,來自齊齊哈爾黑土地的北緯47度鮮食玉米、有機大米等,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奪得多項“國際美味獎章”(Superior Taste Award);同年,在世界品質評鑒大會(MondeSelection,又稱蒙特獎)中,北緯47度也摘得6枚蒙特世界金獎,獲得雙料國際美食大獎,征服了全世界“最挑剔的舌頭”。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這對東北黑土地而言,既是里程碑,又是新的開始。在可見的未來中,傳統農業升級與生態永續發展,不僅是政策與學界課題,更是廣泛的企業責任。北緯47度擁有年輕的創業團隊,也一直通過以“有機產業集群”理念,帶動東北鄉村產業鏈發展而努力。北緯47度,中國好玉米。這顆來自白山黑水間的飯桌之光,正在借助鄉村振興、產業升級的東風,以鮮味奔向全世界,成為中國黑土地上的“金疙瘩”。

免責聲明
第一食品網 遼ICP備2021005939號-1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遼B2-20210315 遼公網安備 21020402000193
Copyright @ 2003 - 2022 foods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master@foods1.com 熱線電話: 0411-84542000(12線中繼)
人c交zoozoo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