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北京氣溫回暖,平谷、延慶等地的農戶開始在田間忙碌,春耕畫卷在京郊大地徐徐展開。
4月7日,平谷區劉家店鎮前髻山村的一塊農田里,桃農王朝友正和妻子一起給桃樹疏花。距離前髻山村百公里外的延慶區永寧鎮和平街村一個種植園里,近430萬余棵蔬菜苗長勢喜人。春耕時節,北京氣溫回暖,平谷、延慶等地的農戶開始在田間忙碌,春耕畫卷在京郊大地徐徐展開。新京報記者在現場探訪時了解到,今年,來自北京農科院、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專家分赴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科學種糧、種菜。
平谷年過六旬的桃農夫妻:
大桃品種岔開種植 守著丫髻山景區大桃從不愁賣
平谷丫髻山山腳下的一片農田里,劉家店鎮前髻山村、后髻山村的桃農正在給桃樹施肥、疏花。“這兩天天氣熱了,開始疏花。掐掉一些果兒之后,剩余的骨朵兒才能吸收到更多的營養,長得更好,保證大桃的品質。”年過六旬的桃農王朝友在家門口的這片土地里種了半輩子的桃。每年春耕開始,他就和妻子一起在地里忙活,直到9月份賣光最后一批桃子。
在王朝友的幾畝地里,種著不同品種的大桃,從早熟桃到晚熟桃都有??紤]到自己和妻子的年歲漸大,體力遠不及壯年,夫妻倆就選擇了不同品種的大桃岔開種植,避免同一時期大桃批量集中成熟,勞動量過大,身體吃不消。“大桃成熟的時候,經常每天早上三四點就到地里摘桃,天還黑著呢,得戴著頭燈摘。”王朝友說,雖然一些先進的農業現代化設備讓種桃輕松了不少,但疏果花、套袋兒、摘桃,他還是更習慣親自上手。“我摘桃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的,防止傷到大桃的果皮。”守著知名的丫髻山景區,又對大桃有著高品質的追求,王朝友夫妻倆擁有了不少回頭客,往年他家的大桃從不愁賣。種桃之余,和到地里摘桃、買桃的游客閑談幾句,倒也豐富了夫妻倆的農耕生活。
王朝友家隔壁的一塊田地里,一位戴著遮陽帽和墨鏡的老人拿著耙子在給桃樹松土。“累了就歇歇,地不能荒著。”老人也是前髻山村人,73歲,雖然家里并不指望種植大桃的這點收入,但在老人看來,家門口的這幾畝地更像是自己的一份“事業”。“種了大半輩子的地,閑不下來了。”老人稱,自己平時跟著女兒在市里生活,春耕到了,趕忙跑回村子照看她的桃樹。桃樹下,還有一些郁郁蔥蔥的小蔥,也是老人種的。
王朝友所在的平谷區劉家店鎮是果品生產專業鎮,大桃種植面積1.8萬畝,其中蟠桃8000畝,年產量約3500萬公斤,被譽為“中國蟠桃第一鎮”。據劉家店鎮有關負責人介紹,漫山遍野的桃花即將綻放,待到盛夏時節,香甜可口多汁的大桃就將大批量成熟。
平谷的春耕“主角”當然不只是大桃,新京報記者從平谷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目前,平谷全區冬小麥播種面積約達2萬畝,預計全區春播糧食播種面積4萬余畝,春季蔬菜播種面積約1.5萬畝。今年,平谷專門邀請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專家走進田間地頭,指導農戶更換種植玉米良種,科學種植蔬菜,穩產保供。
延慶和平街村種植園:
近430萬余棵蔬菜苗長勢喜人 生菜苗進入栽植階段
延慶區永寧鎮和平街村一個種植園的蔬菜大棚內,生菜、橄欖菜、娃娃菜等蔬菜幼苗在陽光的照射下長勢喜人。大棚外,幾位菜農正忙著將長成的幼苗一棵棵移植到農田里。“現在大棚種植的生菜苗已經進入栽植階段,農民已經開始陸續將苗木栽種到農田。”據該種植園有關負責人辛建芬介紹,園內共有10個大棚,其中8個大棚用來培育生菜、橄欖菜、娃娃菜等蔬菜苗,共計近430萬余棵。
“大棚內所有菜苗均采用水培的方式進行培育。育苗池內充足的水分和放置的肥料可以使漂浮在水面上的菜苗更加均勻地吸收水分和養分,不僅減少了反復澆水施肥的煩瑣,還節約了勞動力成本。”辛建芬介紹,在漂盤生長的幼苗不用磨根,大大增加了幼苗移植入土壤中的成活率,使幼苗能夠更加茁壯地生長。“去年,種植園菜地收入60余萬,既獲得了不錯的營收,也為周圍村子提供了穩定的蔬菜供應、為村民購買蔬菜提供了便利。”
在永寧鎮另外的幾個種植基地里,種植戶們則忙著播種。延慶區永寧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分中心主任趙菁介紹,目前,永寧鎮共有22個農業產業園,為了提高園區蔬菜產量,提升蔬菜品質,在春耕春播到來之前,鎮里多次邀請農科院專家對菜農進行育苗培訓、開展病蟲害預防講座等,幫助農戶解決技術難題。接下來,永寧鎮將加大對設施農業建設、農業種植技術指導、惠農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升農民種植技術、保證蔬菜品質,打造蔬菜產業鎮。
眼下春耕正當時,京郊各區都在全力組織春耕生產。3月底,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曾組織種子、栽培、植保、氣象等專家,赴順義、平谷和大興3個區,實地查看了小麥長勢和土壤墑情,對農戶進行了現場技術指導。“春播春管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仗。要壓實糧食和蔬菜生產責任,強化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加強農資統籌調度,確保完成100萬畝糧食和75萬畝蔬菜播種面積的目標任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