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歡迎來到第一食品網! 登錄 免費注冊
第一食品網手機站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信陽擔當”
2022/3/22 17:50:00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胡巨成 劉宏冰
編輯:健康

春日信陽,生機盎然。

大別長淮,青山綠水間,麥苗正拔節,油菜剛吐黃,紫云英的花兒趕著趟兒往外鉆;育秧工廠里綠油油的再生稻秧苗,早已鋪滿了整個托盤,爭著搶著想往水田里躥;蝦稻田四周的水溝里,泥鰍、小魚、小龍蝦們悄悄探出頭,在水面蕩起美麗的漣漪……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3月14日,信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丁立平高興地說,信陽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糧食產量連續16年超五十億公斤,連續14年超55億公斤,連續3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2021年,面對農作物病蟲害高發和嚴重的洪澇災害,糧食總產量依然較上年增加2.74萬噸,是全省唯一糧食產量正增長的省轄市。

藏糧于地 地生金

今年元旦剛過,農發行固始支行支持建設10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的首批貸款1.4億元就發放到位。

去年3月,在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的基礎上,固始與農發行固始支行積極溝通,在全省率先發起農銀合作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創新舉措,在中央預算投資每畝1500元的基礎上,每畝追加投入2110元,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強度真正“達標”,最大限度提高新增耕地率,通過新增耕地指標出讓收益償還銀行貸款,實現政府、銀行、企業、群眾多方共贏共享。

據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丁志剛介紹,縣里正在7個鄉鎮24個村整村推進的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3.61億元,其中銀行貸款2.11億元,建成后將新增耕地5000余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萬畝,年增產收益2000多萬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示范效益的“大豐收”。

通過建設規模大、標準高、連成片的高標準農田,農村路、渠、閘等基礎設施明顯提升,小田變大田,“望天田”變高產田,不僅增加了耕地,深挖了土地潛力,還引來鄉村振興大項目好項目,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可謂“一子落而全盤活”。

如今固始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00萬余畝,糧食總量連年穩定在11億公斤以上,13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浙江星光農業公司現代化數字化優質糧食生產示范區項目、三河尖鎮萬畝茅臺有機小麥高標準示范項目也先后落地固始。

信陽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對“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有著深切的認識。近年來,信陽積極向上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加快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全市已建成高標農田760余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59.6%。

在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區域,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基礎設施條件極大改善,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良種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達到100%,糧食品質達到無公害標準,糧食產量畝均提高50公斤以上。

藏糧于技 技日高

元宵節一過,2月16日,光山縣青龍河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正禮,就開始了再生稻機械化育秧的準備工作。

吃盡了農村種田的苦頭、也嘗到了科技種田甜頭的劉正禮,在2008年拿出所有積蓄,投資40多萬元購置了6臺農業機械化設備,大步走上科技種糧之路。

在他帶動下,周邊幾個鄉鎮十余個村實現了農業生產田園化管理、機械化耕種,合作社流轉經營土地超過5600畝,年生產糧食540多萬斤,帶動建成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超萬畝。

在農技人員指導幫助下,再生稻、有機稻、秈改粳、蝦稻共作等先進技術,劉正禮都率先嘗試并逐步向大家推廣。如今,劉正禮成了省糧食生產排頭兵、全國種糧大戶,他和他的合作社也先后榮獲“河南省明星農機大戶”“河南省勞動模范”“全國農機合作示范社”“河南省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殊榮。

去年,劉正禮投資2580多萬元,建成總面積達4300平方米的現代化育秧工廠,可年育大田機插秧3萬畝,帶動建成更大面積的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信陽,越來越多像劉正禮一樣的農民,在地方政府幫助引導下,不斷提高自身科技素質,逐步成長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在肥沃的土地上,生產出又多又好的糧食。

近年來,信陽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構建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機構,大力推廣運用農業先進適用技術,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科技貢獻率。至今,全市已建成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個,擁有農技推廣機構363個,農技人員2719人,建成鄉鎮(區域)農技推廣站108個,為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此基礎上,信陽年均遴選推介農業主導品種30多個、配套適用技術模式10余項,引進、培育、推廣了一批雜交水稻、弱筋小麥新品種,使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全覆蓋,創建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步子越走越堅實。

提質增效 質效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大食物觀”成了人們廣泛熱議的話題。

“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美好生活不僅體現在吃得飽,還要體現在吃得好、吃得美。”和莊稼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商城縣魚米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儉軍興奮地說,“這話說得太好了”。

早在2012年就被表彰為“全國種糧大戶”的陳儉軍,經過這些年在田間摸爬滾打,他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多種糧不如種好糧,人們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在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他流轉農田3000多畝,種植晚粳稻、黑糯稻、再生稻,靠著祖傳工藝釀制“冬谷酒”,在人流密集的風景區、商業區推廣黑糯米糍粑,收入一年比一年可觀。

春風漸暖,陳儉軍在里羅城景區內流轉種植的連片油菜,成了花的海洋。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引種的油菜新品種,開出的花不再是單純的金黃色,奶白、橘紅、橘黃、淡紫、桃紅、肉粉……顏色多達七八種,五彩繽紛的花海,愈發讓人流連忘返。

“這種油菜開花觀賞性強,吸引游客,初春時節還能摘油菜薹賣,含油量在44%以上,能生產菜花蜜、菜籽油,以后還可以開發芽苗菜、菜花茶、菜花餅、護膚品呢。”陳儉軍興奮地說。

據信陽市農科院油料研究所副研究員金開美介紹,從去年開始,他們在商城、息縣等地開展油菜產業新模式探索,全價值鏈挖掘“油”“菜”“花”“蜜”產值,助力打造油菜“花海”旅游觀光帶,推動信陽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如今已在全市7個示范縣(區)建成油菜綠色高產高效技術“345”模式核心示范區18個,輻射帶動油菜種植33.5萬畝。

近年來,信陽市農業農村局、市農科院等單位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動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深入挖掘再生稻、弱筋麥、油菜、茶葉、山油茶、食用菌等全產業鏈價值,下大力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如今,信陽全市優質弱筋小麥種植面積已由2016年的50萬畝,發展到2021年的247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由2017年的2.71萬畝,發展到2021年的102萬畝;再生稻由2017的3萬畝,發展到2021年的47萬畝。

“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丁立平表示,從糧食安全觀到大食物觀的轉變,信陽唯有更加努力,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奮力實現“美好生活看信陽”的絢麗新篇章。

免責聲明
第一食品網 遼ICP備2021005939號-1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遼B2-20210315 遼公網安備 21020402000193
Copyright @ 2003 - 2022 foods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master@foods1.com 熱線電話: 0411-84542000(12線中繼)
人c交zoozoo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