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緊緊圍繞“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目標,以修筑溝渠、鋪設管網、田間道路等措施,積極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配套完善,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增強抗災能力,為糧食豐產豐收提供強有力保障。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94.13萬畝。
高標準農田建成后,項目區耕地復種指數增加,土地使用率提高了25%,糧食產量、產值均有增加。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以甘蔗、烤煙、油菜、茶葉、香蕉、咖啡、亞麻、橡膠、蠶桑、果蔬為主的產業增值增效明顯。
高標準農田建設緊緊圍繞防洪、抗旱、排澇三大體系建設,修筑溝渠、鋪設管網,基礎設施得到配套完善,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有效增強了抗災能力。通過實施以坡改梯、土地平整為主的土地整理,耕地面積增加,坡耕地跑土、跑肥、跑水的現象得到明顯改善。
大量機耕路的修建和土地平整,結束了項目區群眾過去人背馬馱、人挖牛耕的歷史,實現車輛運輸、機耕機耙,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也方便群眾的日常生活與出行。
將現代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區域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圍繞市場積極調整結構,對現有糧、煙、菜、果等大規模農產品生產基地統籌實施改造。同步推進措施配套和產業布局,帶動傳統產業升級,培育了油菜、茶葉、甘蔗、咖啡等特色產業和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快項目區優勢特色產業化進程。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注重把水利配套工程與農村人畜飲水工程相結合,既擴大了灌溉面積,又解決了項目區人畜飲水問題;注重把道路配套工程與“美麗家園”的進村入戶硬板路建設相結合,實現一路多用的格局,既避免了重復投資,又節約了土地資源。同時,大部分項目區通過項目建設促進了土地流轉、勞務轉移和特色產業發展,助農增收效果明顯。
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防洪、抗旱、排澇三大體系建設,壩塘、水池、水窖、取水壩等小型水利工程和灌排溝渠、管網的建成使用極大改善了灌溉條件,水利化程度和水資源利用率得到進一步提高,項目區有效灌溉率達64%,解決了雨養農業的問題,有效增強抗旱減災能力,自然災害年間波動幅度減弱,減少糧食作物因旱災、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