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從去年3月份開始在這兒打工,一天能掙100元,一年下來收入就有一萬多元,只要不忙,我就會來這兒打工。新發地也來了。
每天變著花樣為一家三口準備營養豐富的飯菜,如今已成尋常事,西寧市民張修齊對市場蔬果供應感到很滿足……
“菜籃子”滿不滿,關乎千家萬戶的小日子。
眼下,正值海東市樂都區辣椒結果初期,12月12日,記者走進樂都區北部引勝溝綠色產業園彩椒大棚里,只見密密麻麻種植的全是樂都長辣椒,工人正在給彩椒進行除草和整枝打杈,再過段時間到了盛果期,就會有大量辣椒上市。
“我從去年3月份開始在這兒打工,一天能掙100元,一年下來收入就有一萬多元,只要不忙,我就會來這兒打工。”54歲的王桂花說。據了解,這些大棚能夠吸納當地60%的種植戶,還能輻射帶動周邊短期和長期務農勞動力在家門口務工增收,讓群眾得到實惠。
作為全省的“蔬菜大區”,樂都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馬國業告訴記者,樂都區的蔬菜產業經歷了40年的建設期,群眾基礎好,品牌效應明顯,長期以來,在全省蔬菜產業中名列前茅。目前,全區的溫室和拱棚共有9546棟,占地536公頃,以種植茄果類蔬菜為主,產值大,產量高。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為當地保障蔬果供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將為接下來“兩節”期間全省的供給提供必要的支持。
隨后,記者來到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園,雖然室外天氣寒冷,但是園區大棚內生機勃勃,溫暖如春,隨處可見綠油油的菜苗和成熟飽滿的新鮮蔬菜,種植戶們有的正忙著播種、育苗,有的已經開始采收。正是這樣的連收連種,保障了蔬菜供應不斷線、不斷檔。
“這幾天是西葫蘆、小油菜、西紅柿、芹菜、蘿卜等蔬菜上市的時候,每天約有7.6噸的果蔬搬出園區,銷往全省各個農貿市場、早市、超市和果蔬店。”平安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齊煥新告訴記者,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平安區把蔬菜生產作為當前的突出任務緊緊抓牢,及時摸清蔬菜供需情況,全面掌握轄區內在田蔬菜種類、面積、產量等,科學制定生產保障方案,合理安排品種結構。同時,加強對種植戶的指導服務,采用電話聯系、視頻連線、現場指導等方式進行一對一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看到,“菜籃子”連著“菜園子”,關系農民的錢袋子,從田頭到餐桌的高效供給對于促進產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保障群眾生活至關重要。
新發地也來了。幾天前,青海新發地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暨冷鏈物流園項目在海東市河湟新區開工。市場建成后不僅能促進全省農、副、畜、種植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致富,還將在保障城市食品供應、確保食品安全、平抑和穩定市場價格、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三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多品種、多層次、多模式的青海高原農副產品綠色交易智慧市場新平臺,今后,海東市、全省乃至青藏高原全境的優質農產品都將通過新發地海東分市場進行集散,供應給北京及全國消費市場,讓種植在高原大地上的蔬菜走上更多城市市民的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