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初冬時節,黑土地上一座座溫室大棚里生機盎然。傳統農園現新景
不斷壯大的棚膜蔬菜產業,是吉林省農業發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梨樹鎮高家村地處梨樹縣西部,距離縣城5公里,總人口302戶1134人,耕地面積5700畝。近年來,該村棚膜蔬菜產業已成為托起農民致富的搖錢樹??萍歼M步催熱棚膜經濟
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是冬季菜生產的基礎設施,然而扣棚可是個技術活。公司總部在長春市九臺區葦子溝街道的投資人范喜軍,原來是蔬菜經紀人,有在外經營的豐富經驗和便捷的銷售渠道。走進時下主推的蓄熱節能日光溫室,這里的溫室朝向南偏西,僅靠采光就能生產。什么樣的設施是可行的?什么樣的技術和模式可以少走彎路?已經成為棚膜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冬季綠”綠富一方
全省棚膜蔬菜專業鎮、專業村快速發展,極大豐富著冬季市民的“菜籃子”。溫室內是綠油油的作物,棚室外車水馬龍。磐石市黑石鎮種山野菜大戶于洪源手里的刺嫩芽一斤賣到50元。突破傳統生產時限的蔬菜,身價倍增。通過現代農業設施、現代農業技術、比較理想的投入,可以獲得比較高的產出。
初冬時節,黑土地上一座座溫室大棚里生機盎然。近年來,吉林省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棚膜蔬菜產業,讓廣大農民冬閑變冬忙,蹚出了一條農民增收致富路。
傳統農園現新景
不斷壯大的棚膜蔬菜產業,是吉林省農業發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梨樹鎮地處梨樹縣中南部,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多年以前,由于人多地少,農戶自發投資建土墻鋼結構的日光溫室,優勢凸顯。他們利用回填土達5至6米厚的后墻保溫、夜間調濕,包括配套的卷簾機、保溫被等設施的溫室,每平方米造價不到160元。近年來,農戶間互相借鑒,形成規模,推進冬季菜發展,實現了興產業、富百姓,帶活一片經濟的最終目標。
梨樹鎮高家村地處梨樹縣西部,距離縣城5公里,總人口302戶1134人,耕地面積5700畝。
高家村由于人多地少、耕地面積有限的實際,積極發揮近城沿線區域優勢,大力發展棚膜經濟,探索走出一條高效、特色、產業富民之路,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
高家村牢牢抓住國家和省大力發展棚膜經濟的重大機遇,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舉辦瓜菜采摘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等舉措,開始了新一輪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該村棚膜蔬菜產業已成為托起農民致富的搖錢樹。全村已建有蔬菜大棚1100多棟,戶均3棟,棚膜總面積達到310公頃,占耕地總面積80%以上。2020年,全村棚膜總產值7000萬元,帶動就業11萬人次,人均經濟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
近年來,梨樹鎮以高家村為中心,大力發展棚膜經濟產業,通過強村帶弱村,輻射帶動周邊其他5個村、9583口人、2355公頃土地,形成棚膜經濟產業園區。目前,園區共建有大棚8335棟,主要種植“九月青”豆角、黃瓜等30多類品種,農產品遠銷國內各大商超。積極申報“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目前擁有“三品一標”農產品15個,進一步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在高家村的輻射帶動下,梨樹鎮棚室總量達到1.83萬棟,全年經濟總產值超過4億元。目前,一個大型蔬菜交易市場正在建設中,預計可實現產值3億元。
科技進步催熱棚膜經濟
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是冬季菜生產的基礎設施,然而扣棚可是個技術活。有的人不講科學盲目投資建設,致使光熱匹配不佳,作物品質不好、產量低。
公司總部在長春市九臺區葦子溝街道的投資人范喜軍,原來是蔬菜經紀人,有在外經營的豐富經驗和便捷的銷售渠道。兩年前與另外兩個合伙人投資建大棚時,由于沒有經驗,從大棚建設到管理、經營模式都有問題,致使初次投資虧了本。后來他與妻子賣了住房籌資再干,由于吸取了經驗教訓終于獲得了成功。公司現已幫助100多戶村民建了300多棟優質大棚,通過指導農戶種植及收購蔬菜,獲得了巨大收益。
走進時下主推的蓄熱節能日光溫室,這里的溫室朝向南偏西,僅靠采光就能生產。后面是土墻體,還有一層吸熱布,把中午多余的熱量儲存起來,用于彌補夜晚熱量的散失。下午3點,棚室管理者就把既保溫又防水的保溫被放下來。在溫暖的大棚里,會發現離光線近的地方植株密,越靠后墻越稀疏。棚室周邊有苯板在防洪溝內隔開冷凍層,棚室內還有熱保障設施,確保連陰天、雨雪天也能生產。
什么樣的設施是可行的?什么樣的技術和模式可以少走彎路?已經成為棚膜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規避投資棚膜產業風險,就要避免步入發展誤區。鄭士金是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專家,不但能講解棚室建設技術,還承包棚室實踐示范。他說,新建棚室的農戶或者一些公司和個體投資商,在新建時要注意使溫室平均使用壽命達10到15年,要讓大棚或溫室好用實用,不能想著不行就重新翻建,這將極大影響設施果蔬生產。此外還要走出棚室建設強度比較差、一體性較差、密封性比較差和溫光條件差等誤區。“對于日光溫室來講,設施決定成敗。在設施建好以后,再通過一些新型技術和種植模式,才能獲得比較好的產量和效益。”鄭士金說。
“冬季綠”綠富一方
全省棚膜蔬菜專業鎮、專業村快速發展,極大豐富著冬季市民的“菜籃子”。發展有自己特色,產品有自己品牌,營銷處處有新意。既有小香蔥大產業,也有雪寒韭菜保健康,更有刺嫩芽的神奇,有特色、重品牌的“綠色車間”,成為冬季最美的風景。
溫室內是綠油油的作物,棚室外車水馬龍。每年8月15日開始,公主嶺市懷德鎮三里堡村就開啟香蔥種植季。棚室育苗要50天,然后移栽定植,再生長50天,就能于元旦、春節前上市。村黨支部書記李小甫說,每到旺季開市,三里堡村種植規模達1300畝的香蔥,就能吸引來大批客商。
磐石市黑石鎮種山野菜大戶于洪源手里的刺嫩芽一斤賣到50元。這些從山上采回來,又經過水培育苗、精心栽培的作物,全靠他最初招募營銷團隊的200多名成員,通過朋友圈分享產品打開市場。他告訴記者,作為高效農業,種植做好還不算好,要銷售做好才算真的好。7年前,他就招聘代理人進行微信帶貨,自己負責接單、采摘、分包和寄遞及售后服務。在運送中發明用泡沫箱加保溫墊的包裝,即便是溫度低的冬天,也能保證保鮮3天,突破了山野菜運輸、儲存的瓶頸,通過快遞送上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突破傳統生產時限的蔬菜,身價倍增。白城市洮北區紅塔村雪寒韭菜種植面積達到1400余畝,產品抗寒、營養豐富,不僅滿足本地市場供應,還遠銷到大慶、齊齊哈爾、沈陽、內蒙古興安盟等地,深受市場客戶和消費者的喜愛。同時立足“互聯網+”銷售模式,依托電商銷售平臺,為雪寒韭菜開拓了發展空間,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品牌。
通過現代農業設施、現代農業技術、比較理想的投入,可以獲得比較高的產出?,F在,吉林省冬季菜產業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棚膜經濟讓一些生產專業村鎮和園區不再有冬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