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1月底,高山上的冬日暖陽,沉淀著柑橘恰如其分的甜蜜,也映紅了村民的臉頰。沿著彎曲山路,來到半山腰的柑橘果園,只見十幾位村民正有序分組“占領”柑橘樹,一會兒功夫便摘得滿滿一背簍。“我們村基本都種柑橘,我自己也種,一年有近2萬元收入。隨后,唐定蘭跟著采摘隊伍將柑橘背往公路邊收購處。“我種了好些年的柑橘,今年的產量預計有2萬來公斤。云陽是三峽庫區有名的“柑橘之鄉”,境內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溫差適宜,有著種植柑橘的絕佳條件。“作為全國‘一村一品’柑橘示范村,我們這里的柑橘品質有保證,基本不愁銷路,很多果商都是提前預定。據雙龍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吳大軍介紹,以三堂村為例,農戶流轉土地33.3公頃,每年每公頃流轉費18000元。
11月底,高山上的冬日暖陽,沉淀著柑橘恰如其分的甜蜜,也映紅了村民的臉頰。走進重慶市云陽縣雙龍鎮竹坪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橙黃柑橘掛滿枝頭,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誘人。微風輕撫,陣陣橘香撲鼻而來,讓人垂涎欲滴。
沿著彎曲山路,來到半山腰的柑橘果園,只見十幾位村民正有序分組“占領”柑橘樹,一會兒功夫便摘得滿滿一背簍。
“我們村基本都種柑橘,我自己也種,一年有近2萬元收入。平時,我也在這里做活路、摘廣柑,中午供一頓飯,還有100元工資。”村民唐定蘭喜滋滋地挑出一個大果展示。
隨后,唐定蘭跟著采摘隊伍將柑橘背往公路邊收購處。十幾個背簍的柑橘,瞬間推起了一座“小山”,三位村民仔細將大果選出放進塑料果箱。守候在側的村民王孝明,負責稱重后整齊裝車。
“我種了好些年的柑橘,今年的產量預計有2萬來公斤。”看著自家的柑橘即將裝滿貨車,王孝明滿臉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種植戶,他種植柑橘已有多年,且基本都是獨自打理果園。“今年柑橘行情較好,收購價每公斤3.8元,總共約有8萬元收入。” 王孝明說。
云陽是三峽庫區有名的“柑橘之鄉”,境內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溫差適宜,有著種植柑橘的絕佳條件。作為該縣柑橘第一村,竹坪村更是如此。目前,全村柑橘種植面積467公頃,正式投產近333公頃,擁有在家果農700余戶,柑橘種植大戶50余戶,年平均產量1000萬公斤,年戶均收入3至5萬元。
“作為全國‘一村一品’柑橘示范村,我們這里的柑橘品質有保證,基本不愁銷路,很多果商都是提前預定。一周前,各地客商開始陸續來村里收購,一天就能賣出去幾十萬公斤。目前,全村已銷售柑橘近250萬公斤。”竹坪村黨支部書記周迎春說。
近年來,雙龍鎮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總目標,精準實施柑橘產業三年倍增計劃,堅持“五化”“五有”,舉全鎮之力推動柑橘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專業化管護模式和生產經營模式,全鎮柑橘由果農家庭生產向全程社會化服務轉變,市場競爭力增強了,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
據雙龍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吳大軍介紹,以三堂村為例,農戶流轉土地33.3公頃,每年每公頃流轉費18000元。同時,村民還可參與固定分紅、到園區就近務工等,進一步增加收入。
此外,雙龍鎮還積極響應互聯網時代的號召,融入到柑橘電商發展之路,吸引了郵政、順豐等多家物流公司進村社,平均每家快遞公司每天到村、社區收發柑橘1次,發貨突破1200噸以上,銷售收入1000萬余元,其中雙河社區天香果業電商銷售10000余件,銷售額80余萬元。
“目前,雙龍鎮柑橘種植已覆蓋9個村、社區,總面積達2133公頃,掛果投產1933公頃,年產柑橘5萬余噸,產值近2億元。” 吳大軍表示,“十四五”期間,雙龍鎮柑橘種植面積力爭達到3333公頃。同時,隨著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項目落戶三堂村,一個決策智能化、管護自動化、作業機械化的智慧果園將在云陽誕生,將有效引領我縣柑橘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讓“云陽紅橙”紅滿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