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近年來,開江縣創新“稻田+”產業發展模式,加快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助力鄉村振興。一、園區化布局建設
開江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川東糧倉”之美譽,農業基礎較好。一是強化規劃引領“立園”。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園”。三是培育新型主體“興園”。一是有機循環抓種養。二是延伸鏈條搞加工。三是扮靚田園增效益。一是由公司主導開發建設。二是引創客參與單元發展。三是育品牌搶占市場份額。一是強化人才引育。二是強化用地保障。三是強化資金投入。四是強化科技支撐。五、聯結化助農增收
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最終目的是帶動農民持續增收。一是“土地入股”增收。二是“集體經濟”增收。三是“勞務優先”增收。
近年來,開江縣創新“稻田+”產業發展模式,加快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助力鄉村振興。開江縣稻漁現代農業園區先后獲評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和全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2020年,開江縣被納入全省首批整縣推進“魚米之鄉”創建試點示范縣之一。
一、園區化布局建設
開江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川東糧倉”之美譽,農業基礎較好。但傳統產業模式下,規模小、農產品質量不可控、農業生產效率低等問題日益凸顯。開江縣積極探索園區集約化發展模式,加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立園”。將全縣28.5萬畝稻田按照35%的比例保底規劃、全域布局,利用講治、甘棠、任市、廣福4個鄉鎮近30個村的平壩、淺丘地型,按稻田面積50%的比例試點示范,推進建設“稻田+”稻漁綜合種養基地8個,輻射帶動12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園”。整合現代農業園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項目資金3.56億元,修建產業大道12公里,建設高標準農田2.96萬畝,新建田間道路143公里、排灌渠系135公里,新改建提灌站16座,園區內田網、路網、渠網、電網等基礎設施完備。
三是培育新型主體“興園”。設立產業發展引導資金2000萬元,引進省內外農業企業在開江成立稻法自然、民生漁業等龍頭企業4家。組建開江縣職業農民培訓中心,聯合中化農業MAP技術服務中心,孵化培育各類新型主體71個,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2000余個。
二、鏈條化發展產業
為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一產向后延伸不充分、二產連兩頭不緊密、三產發育不足、產業融合層次低的突出問題,開江縣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通過產業鏈條延伸、產業融合、技術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整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一是有機循環抓種養。采取“挖泥成溝、堆泥成基、溝中魚蝦、基上果菜”的方式,大力推行“優質水稻+蝦、蟹、魚”等稻漁綜合種養和“種草(菜)、投螺(掛蚌)、稀放、配養、足餌”立體生態養殖“、121”微生態零排放養殖,最終形成“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建成“稻田+”核心區2.6萬畝、輻射區5萬畝。
二是延伸鏈條搞加工。以水產、水稻產業發展為依托,與西南食品學院合作開發蝦油、蟹油火鍋底料等系列產品,建成10萬噸大米精深加工廠和大閘蟹、小龍蝦特色水產分揀中心、包裝車間8個、冷庫16座,20萬噸糧食倉儲項目建成投產。啟動建設糧油物流產業園、3萬噸水產品精深加工廠、1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飼料加工廠。
三是扮靚田園增效益。把市場后端消費植入到農業前端生產,建成“田米水鄉”、“稻漁之窗”微田園綜合體、共享農莊、牛家壩鄉愁記憶大院等景點,大力發展“稻田+”田園休閑體驗主題游,常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00萬元。作為全省4個分會場之一,成功承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先后舉辦兩屆中國西部小龍蝦美食文化節。
三、市場化運營管理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面對經營方式單一、強建設弱運營等現實問題,開江縣將農業園區運營市場化,有效滿足市場需求,不僅實現示范帶動效應,同時提高自身盈利,保證園區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是由公司主導開發建設。引進新農商大平臺作為產業運營商,負責園區效益單元開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時通過資本入股、作價入股和土地入股等方式,整合各類要素資源,組建開發公司,延鏈引進緣滿集團、中化集團、安徽牧牛湖等企業5家、投資12.3億元,參與園區開發建設。
二是引創客參與單元發展。把園區按照50至200畝不等的規模,劃分為若干效益單元,以“二次發包”的方式,招引創客主體入園、進行孵化,吸引入駐運營平臺公司、孵化企業11家,集體經濟公司管理人員、農技人員、大學生和返鄉農民工等各類創客40余人,示范帶動發展種養大戶和加工、流通、服務等企業主體50余個。
三是育品牌搶占市場份額。圍繞園區優勢主導產業,大力培育“開江田品”區域公用品牌。“稻田+”有機魚、稻蛙香米通過有機農產品認證,“開江大閘蟹、開江小龍蝦”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園區內“三品一標”農產品18個、覆蓋率達100%。目前,開江“大閘蟹、小龍蝦、稻蛙香米”暢銷川渝黔滇陜,開江民生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完成了對外貿易備案登記。
四、多元化服務保障
為有效解決主體多、管理服務跟不上等難題,開江縣堅持把強化保障作為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在人才、用地、資金等多方面,為園區建設提供優質服務。
一是強化人才引育。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聘請相關技術骨干作為科研中心的首席專家及技術顧問。采用戶口不遷、關系不轉、來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進模式,引導大學生、農技人員、返鄉農民工投身園區建設發展。舉辦“稻田+”產業、電商運營、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專題講座,累計培訓縣鄉村干部1000余人次、職業農民1500余人次、農業經營管理人才100余人次。
二是強化用地保障。出臺《“只征不轉“”不征不轉“”只轉不征”土地利用試點制度》,創新用地分類保障模式。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設立縣鄉村三級流轉服務機構,探索飛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引導園區業主、農戶規范開展土地流轉,實現規?;l展、集中連片經營和土地變股份、土地變收益,激活沉睡分散的土地資源。
三是強化資金投入。采取政企合作發展方式,組建國有農業投資平臺公司,承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按照“政府基礎投入引導+運營商提供要素支撐+創業主體發展效益單元”運營機制,將政府整合涉農項目建成的基礎設施,折價量化給村集體經濟代持占股49%,運營商吸納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占股51%。目前,已有效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2億元投入園區建設。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聘請“三農”工作顧問,引進湖北稻蝦、安徽稻蟹創始人,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建立產業發展博士工作站,與京東集團合作建立數字農業信息平臺、智慧農業管理中心,配備聯合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等農機裝備2500臺套,園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6%。
五、聯結化助農增收
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最終目的是帶動農民持續增收。開江縣有效開發利用農村土地、人力等資源,探索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全力促進農民持續穩定較快增收。
一是“土地入股”增收。成立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按照“農戶+合作社+園區”的模式,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紅+二次分紅”利益分享機制,農民以土地入股龍頭企業、開發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或由村集體代持股,二次分紅按土地產出效益20%分成。
二是“集體經濟”增收。成立村集體農業發展公司,采取“自主發展、政融保融資、政府貼息”模式發展特色水產4000畝,建立“33211”村集體利益分配機制、“1331”資金托管利益分配機制,托管資金250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益325萬元,幫助3000余農戶戶均增收3600元,吸納12000余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核心區內實現人均年收入2.4萬元。
三是“勞務優先”增收。成立村級勞務服務中心,建立入股農民和脫貧戶優先享有務工權的激勵機制,組織860余戶農戶參與項目開發、產業發展和經營管理,其中脫貧戶占比40%,戶均增收3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