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歡迎來到第一食品網! 登錄 免費注冊
第一食品網手機站
王印一棵菜“成就”三產融合,這個晉級了全國總決賽的項目里有“密碼”
2021/11/5 9:24:00
來源:東方城鄉報
作者: -
編輯:林西

【概要】“我們應該換個思路來理解蔬菜,理解蔬菜種植業。這并不是個簡單的規劃或夢想。上“考場”前,“冒險”改了題目

赴京“趕考”前,王印再三考慮,把比賽的題目改掉了。對于“冒險”修改來的題目,王印仍舊有把握。一盤筍干炒肉在做熟之后,經零下40℃急速冷卻,就成為方便快捷的二次加工品。“我們的蔬菜最終就會變成這樣的產品。這些布局是王印對“一棵菜”如何回答“三產融合”的解讀。智慧農業式的技術生產,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變得更為迫切。建立田間學校,普及農業物聯網知識,是要實事求是地為農業工作者提供一整套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我們應該換個思路來理解蔬菜,理解蔬菜種植業。”上海太來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印說。盡管面對時下流行的電商生鮮和傳統的蔬菜供配,合作社的銷量仍不算小,但這些卻不是他布局未來的主要內容。

“可以設想一下,今后的年輕人,還有我們的下一代,他們會用什么樣的方式買菜?很可能不會再去菜場‘砍價’,或者重復做‘買汰燒’的事情。如果有很簡單的辦法能‘變’出一桌菜,而且肯定好吃,你愿不愿意這樣做?”采訪時,王印把話題引向了他正在準備的比賽項目——《“一顆菜”成就“三產融合”》。

不久前,王印和他的《智慧種植業服務平臺》項目榮獲第五屆上海市農村創業創新大賽成長組一等獎;就在幾天前,他的創業創新項目《“一棵菜”成就“三產融合”》又成功晉級第五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總決賽。

這并不是個簡單的規劃或夢想。2020年,他的合作社蔬菜營收額達1.3億元,過去三年里,以21%的年復合率在增長,數據已然說明了他的商業眼光。而與王印聊起這“兩個”項目,很快發現,對于在都市該怎么種菜、怎么賣菜,其中不僅藏著一套致富經,還有寫在未來蔬菜產業發展的“密碼”。

上“考場”前,“冒險”改了題目

赴京“趕考”前,王印再三考慮,把比賽的題目改掉了。這個舉動有點冒風險,他否定了原來的思路,又讓助理重新做了一套PPT,自己也重新準備了一套講稿。對于代表上海參加第五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他籌備再三,思考也慎之又慎。這是他的風格,退役軍人的一種嚴謹,但又能看出作為一名農業創新創業帶頭人的魄力。

“之前的參賽項目圍繞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談到這個話題,王印仍然覺得起勁,“今后,智慧農業在蔬菜種植中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們該像推廣農機一樣向種植戶普及這件事。”對于一個有700余畝蔬菜基地、2000平方米“凈菜”工廠和3000平方米“預制食品”工廠的蔬菜農業企業來說,不只把發展目標放在蔬菜產品的生產上,還很關注農業物聯網的推廣,這是王印跟同行業者想法不太一樣的地方。

“農業物聯網的普及和應用最終還是為了更好地成就蔬菜產業發展,”最后,王印決定回答“一顆菜”如何迎接未來的“謀篇布局”,于是,他把對智慧農業如何助力蔬菜種植業的構想“濃縮”成了一頁紙。

對于“冒險”修改來的題目,王印仍舊有把握。“因為這是我真正要做的事,而且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產業發展的潛力和未來。”王印說。“一顆菜”究竟如何迎接未來的“謀篇布局”,王印把重心放在了“預制食品”上。

被看好的“預制食品”

“如果說初級農產品是1.0版,那么,凈菜半成品就是2.0版,預制食品就是3.0版。不需要二次加工的凈菜會越來越受消費者喜歡,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程式化作業下,未來,機器人也會替代人工炒菜。”王印說,對于凈菜半成品和預制品菜,逐年增長的銷售額正在說明問題。

一盤筍干炒肉在做熟之后,經零下40℃急速冷卻,就成為方便快捷的二次加工品。“懶人經濟”之下,“吃飯”這件事變得可以被重新定義。當有人仍然在為蔬菜產和銷的解決尋找出路,王印卻說,個體消費者的行為習慣需要行業參與引導。新的觀念正在催生新的二產和三產市場,不同的品牌餐飲商看中有競爭力的配方,從個性化產品、品牌連鎖店需求,再到航空餐等的定制,可見的“B端”合作商正在向他拋出“橄欖枝”。

“我們的蔬菜最終就會變成這樣的產品。”王印說。近兩年,圍繞上海700畝自有蔬菜基地的產業鏈布局正在加快,配備凈菜加工的2000平方米“田頭工廠”已投入運作,為預制食品生產規劃的新廠房也正在建設當中。批量蔬菜將被送入新的“中央廚房”,標準化量產的前端,還有新菜式的配方研發,與肉制品混合加工成各類菜式,合作方的批量訂單已經在“路上”了。

這些布局是王印對“一棵菜”如何回答“三產融合”的解讀。最近,他時常在行業交談中介紹:“要想真正發展蔬菜產業,一定要依托一產種植,發展二產加工,做大做強三產服務業,用二、三產取得的經濟效益反哺一產,用農業互聯網引領產業創新發展。”

拓展農業物聯網的普及和應用

不論是凈菜半成品,還是預制食品加工,新的產業鏈布局對蔬菜生產的品質要求更高,這反過來也讓王印以更嚴謹的態度對待基地生產;而逐年增長的蔬菜銷售能力推動了“企業+合作社+農戶”更大范圍的協同生產,目前,王印已與11家合作社合作種植5000多畝,在標準統一作業要求下進行收購。

智慧農業式的技術生產,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變得更為迫切。這又“回到”王印在參加今年上海市農村創業創新大賽成長組時的項目《智慧種植業服務平臺》。“在上海種菜,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這么高,一定要實現‘精品化’種植,選擇小品類綠葉菜,通過單品種植進行規?;慨a。”在推動精品化、規?;卟肆慨a的過程中,王印越來越看重農業物聯網應用的必要性。

針對農事管理的遠程監控,與生產密切關聯的氣象采集,實現節水減肥的水肥一體化控制,以及針對病蟲害防御的預判和決策,在傳感器、圖像采集器、遠程控制器作業下,皆可實現精準、自動化操控。“但問題是,怎么讓農民更快地接受這些應用在生產中的落地,怎么讓應用成本更合適、更符合實際。所以,在技術專家和農民之間,需要有這樣一個橋梁。”王印認為,他不僅可以扮演這樣一個角色,而且這個“轉化”過程,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建立田間學校,普及農業物聯網知識,是要實事求是地為農業工作者提供一整套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在這背后,包含了云計算、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種種高效信息服務融合。“最終,要通過智慧農業來武裝農民的‘大腦’,只有帶頭應用、帶頭普及,才能更快推動它的落地。”王印在闡述項目時這樣說。

免責聲明
第一食品網 遼ICP備2021005939號-1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遼B2-20210315 遼公網安備 21020402000193
Copyright @ 2003 - 2022 foods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master@foods1.com 熱線電話: 0411-84542000(12線中繼)
人c交zoozoo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