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歡迎來到第一食品網! 登錄 免費注冊
第一食品網手機站
拉長番薯產業鏈助農戶增收致富
2021/9/14 8:32:00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作者: -
編輯:小碗

【概要】寧波市寧海、余姚、奉化、象山等地的一些山區鄉鎮,村民保持著種植番薯的傳統。番薯營養豐富,富含膳食纖維和有益元素,具有較高的醫療保健價值,在市場上頗受歡迎。從過去一年種一季到如今一年種植兩季,從以加工淀粉為主向鮮食拓展,番薯這一傳統農業產品正在實現華麗轉身。番薯加工

開辟一條增收門路

銅嶺腳是寧??h茶院鄉的一個村莊,只有百來戶人家。軋粉、沉淀、過濾……經過一道道工序,番薯被加工成了直徑60厘米的圓形餅塊,一塊有20多公斤重。蔣偉國在村里經營著一家小型番薯面加工廠,說起這一行,他頭頭是道。據統計,銅嶺腳村的番薯面年產量在150噸左右,占到整個寧??h番薯面年產量的四分之一。作為一種旱糧,番薯不占用水田,種植適應性廣,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糧食作物,尤其適宜在低山緩坡種植。在茶院鄉道士橋村,寧波道合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在油茶樹下套種了30畝番薯,取得了不錯的收益。奉化大堰山清水秀,土壤的pH值呈偏堿性,特別適合番薯種植和生長,該鎮農戶種植番薯,畝收入最高的可達1.5萬元。葉士海是大堰的一名番薯栽培“土”專家,潛心研究番薯種植技術40多年。在余姚四明山、大嵐、梁弄等鄉鎮,每到金秋季節,家家戶戶制作四明山區特有的傳統風味食品番薯棗及番薯粉絲。迎合需求

試種鮮食小香薯

寧波市番薯常年種植面積六七萬畝。7月下旬,在奉化區大堰鎮沙柯村金緣生態番薯示范基地,今年第一批小香薯采收了。據了解,此次試驗改變了原有的栽培模式,采用二季栽培方法。近年來,由于山區青壯年人口不斷流出,導致番薯種植面積下降,但市場對健康粗糧食品的熱捧度卻在上升。去年,大堰鎮政府引進企業,采用農業以工業化管理模式,在該鎮沙柯村建立番薯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優質番薯產業。葉士海作為技術顧問,參與了新栽培方法的試驗。1000公斤左右,市場上每公斤可賣6元至10元。寧波市農藝學會秘書長、高級農藝師王旭偉表示,小香薯能提早產收,得益于寧波市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支持。小香薯以鮮食為主,迎合了現代人的消費需求,市場前景可期。近年來,浙江省番薯病蟲害現象嚴重,造成寧海、象山及臺州等沿海地區番薯莖腐病發生,產量銳減。寧波道合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寧海梅林街道仇家村建立了番薯脫毒種苗培育基地。“盡管今年基地遭受了‘煙花’臺風影響,但還是取得了寶貴經驗。

寧波市寧海、余姚、奉化、象山等地的一些山區鄉鎮,村民保持著種植番薯的傳統。過去,采收上來的番薯以加工淀粉為主,制作成番薯粉絲、番薯面,一些農戶還有用番薯制作燒酒的習慣,以提高番薯的附加值。

番薯營養豐富,富含膳食纖維和有益元素,具有較高的醫療保健價值,在市場上頗受歡迎。這兩年,以鮮食為主的小番薯應運而生,走上市民的餐桌。

從過去一年種一季到如今一年種植兩季,從以加工淀粉為主向鮮食拓展,番薯這一傳統農業產品正在實現華麗轉身。

番薯加工

開辟一條增收門路

銅嶺腳是寧??h茶院鄉的一個村莊,只有百來戶人家。村莊不大,但名聲卻不小,有寧海“番薯面加工第一村”之稱,番薯面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產業。小小番薯為村莊添彩,也給村民創造了源源不斷的收入。

軋粉、沉淀、過濾……經過一道道工序,番薯被加工成了直徑60厘米的圓形餅塊,一塊有20多公斤重。等餅塊冷卻后,再用機器制作成番薯面。

蔣偉國在村里經營著一家小型番薯面加工廠,說起這一行,他頭頭是道。蔣偉國告訴筆者,他一年到頭都在忙著加工番薯面,一天可以加工350公斤到400公斤,冬季尤為忙碌。產品主要銷往超市和菜市場,平均價格為40元/公斤。加工番薯面的機器是蔣偉國自己研制的,這家小小的工廠已通過了SC生產認證。

據統計,銅嶺腳村的番薯面年產量在150噸左右,占到整個寧??h番薯面年產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村里共有兩家工廠通過了SC生產認證。

寧??h農業技術推廣站相關人士介紹,該縣現有番薯種植面積1萬畝左右,種植區域包括茶院、力洋、岔路、前童等鄉鎮,番薯平均畝產2250公斤,加工產品主要有番薯粉、番薯面及一部分番薯酒。

近年來,隨著優質、高產番薯品種的引進和先進種植、生產技術的推廣,加之由番薯原料制作的面、粉、麻糍等產品在寧波、杭州、上海等地拓展市場,番薯及其制品產業已成為寧海農戶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產業。

作為一種旱糧,番薯不占用水田,種植適應性廣,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糧食作物,尤其適宜在低山緩坡種植。

在茶院鄉道士橋村,寧波道合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在油茶樹下套種了30畝番薯,取得了不錯的收益。該公司總經理楊賢挺說,番薯打碎后加工成淀粉,年產量有2萬多公斤。

奉化大堰山清水秀,土壤的pH值呈偏堿性,特別適合番薯種植和生長,該鎮農戶種植番薯,畝收入最高的可達1.5萬元。竹林村僻居奉化西南一隅,與新昌交界,該村有勞動力的家庭都在種植番薯,番薯是當地村民的一大收入來源。每年進入10月,家家戶戶晾曬的番薯面,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景觀。

葉士海是大堰的一名番薯栽培“土”專家,潛心研究番薯種植技術40多年。近年來,他向當地農戶傳授番薯高產種植技術,使大部分農戶種植的番薯增產一倍以上。他還走出大堰,把番薯種植技術傳播到寧海的一些鄉鎮。葉士海表示,番薯儲藏相對簡單,陰涼地方就可以堆放,對山區農戶來說,種植番薯是一條不錯的增收路子。

在余姚四明山、大嵐、梁弄等鄉鎮,每到金秋季節,家家戶戶制作四明山區特有的傳統風味食品番薯棗及番薯粉絲。村里的開闊場地和村民家的庭院里,晾曬著晶瑩剔透的粉絲。從贈送親朋好友到打開市場,番薯粉絲這一傳統土特產成了香餑餑,賣出了好價錢。前來四明山區游玩的客人盡興而歸時,總會帶些手工制作的番薯制品回家,僅番薯棗一項,每年就能為當地農戶帶來上百萬元的收入。

迎合需求

試種鮮食小香薯

寧波市番薯常年種植面積六七萬畝。傳統種植模式下,番薯一般四五月份種下,十月份收獲,一年只種一季。

7月下旬,在奉化區大堰鎮沙柯村金緣生態番薯示范基地,今年第一批小香薯采收了??吹椒硖崆安墒?,村里的一些老農感慨:“開挖番薯,從來沒有這么早!”

據了解,此次試驗改變了原有的栽培模式,采用二季栽培方法。在烈日炎炎的7月,小香薯提前上市,這在全市也是首次。

近年來,由于山區青壯年人口不斷流出,導致番薯種植面積下降,但市場對健康粗糧食品的熱捧度卻在上升。為此,改變傳統的番薯種植模式勢在必行。

去年,大堰鎮政府引進企業,采用農業以工業化管理模式,在該鎮沙柯村建立番薯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優質番薯產業。

葉士海作為技術顧問,參與了新栽培方法的試驗。他告訴筆者,小香薯肉質細膩,甜而不干,且營養豐富,比普通紅薯更具食用功效,在市場上十分受歡迎。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小香薯獲得豐收,第一季畝產量

1000公斤左右,市場上每公斤可賣6元至10元。第一季采收后,8月份再種第二季,10月份又可以采收。兩季收下來,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寧波市農藝學會秘書長、高級農藝師王旭偉表示,小香薯能提早產收,得益于寧波市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支持。今年寧波市共引進鮮食小香薯、葉用保健菜薯等11只番薯新品種,其中包括西瓜紅、江頭白、鴨蛋黃等一些特色地方品種。

小香薯以鮮食為主,迎合了現代人的消費需求,市場前景可期。寧波市農業農村部門也把“迷你番薯春秋兩季栽培高效種植模式”列為全市重點推廣的新型農作制度60個案例之一。該模式采用市場適銷對路的迷你番薯品種,通過春季保溫育苗,將扦插期提早到4月初,在第一季收獲結束后立即剪苗扦插第二季,畝產值在萬元以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適宜寧海、奉化等低丘緩坡山地(園地)及部分濱海旱地特色農場應用推廣。

攻克難題

番薯產業提檔升級

番薯原產于中美洲,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生物能源作物,國內湖北、河南、廣西、貴州山區廣泛種植。目前,浙江省番薯全年種植面積約75萬畝,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區半山區及沿海灘涂區域。去年,全省番薯折干后總產量近30萬噸。

業內人士指出,搞好番薯等旱糧生產,是新形勢下糧食面積擴增的重要方向,對改善城鄉居民膳食結構、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浙江省番薯病蟲害現象嚴重,造成寧海、象山及臺州等沿海地區番薯莖腐病發生,產量銳減。寧波市農科院優質特色薯類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推廣項目組,利用組培和大棚網室條件提純復壯番薯原有品種,同時選育適合本地栽種的淀粉專用型品種,生產脫毒薯,利用本地育苗基地生產健康種苗,以減緩種性退化。“通過控制種苗源頭,選育抗病品種,提高健康番薯種苗覆蓋面,是提升番薯產業的根本出路。”市農科院生態所高級農藝師王芳如是說。

寧波道合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寧海梅林街道仇家村建立了番薯脫毒種苗培育基地。據楊賢挺介紹,番薯脫毒種苗培育已有三四年時間,年培育脫毒番薯苗200萬株,主要供應寧海、象山及臺州等周邊地區。目前,番薯脫毒種苗培育基地已被列為寧??h農業農村局“十四五”種苗規劃基地,擁有浙薯13、浙薯33、心香、西瓜紅、渝薯17、徐薯18和薯綠1號等10多個番薯品種?;剡€得到國家番薯研究中心和省、市農科院的技術支持,開展番薯病毒防治試驗。

為做大番薯產業,去年,茶院鄉成校聯合寧??h農業技術推廣站、道合農場,選取了12畝試驗田,開展浙薯13番薯種植試驗。通過實地種植,提高農民的番薯種植技術,幫助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不做試驗不知道,差幾天種植,產量差距那么大。”農戶俞志良看到試驗結果后十分驚訝。測產試驗的實施,為番薯種植戶增添了信心。今年,茶院鄉成校以番薯的鮮食、菜用、深加工等產業鏈為導向,計劃在許家山村、銅嶺腳村開辦番薯種植技術培訓班,進一步提升農戶種植水平。

“盡管今年基地遭受了‘煙花’臺風影響,但還是取得了寶貴經驗。”金緣生態番薯示范基地負責人金亦君信心滿滿地說,團隊將規范種植技術,全面實施數字標準化管理,打造高質量的番薯精品基地。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士表示,要進一步加強旱糧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廣泛開展旱糧優質特色新品種引種和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薯類重點推廣浙薯13、心香等品種,以及“迷你番薯春秋兩季栽培高效種植模式”,建立綠色高效示范基地,不斷提高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免責聲明
第一食品網 遼ICP備2021005939號-1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遼B2-20210315 遼公網安備 21020402000193
Copyright @ 2003 - 2022 foods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master@foods1.com 熱線電話: 0411-84542000(12線中繼)
人c交zoozoo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