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白露至,田野忙。“這次參加比武的9名農機手都是來自荊州、石首的各個家庭農場、農機專業合作社,他們從20多名參賽機手中脫穎而出。7月中下旬開始,湖北省水稻主產區逐漸進入早稻、中稻和晚稻集中收獲期。減損就是增產。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二級調研員吳昭雄介紹,機收是糧食收獲的一個重要環節。
白露至,田野忙。9月7日,石首市三字崗村的一塊水稻田里,湖北省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荊州片區決賽正在緊張有序進行,9臺水稻收割機依次展開作業。
“這次參加比武的9名農機手都是來自荊州、石首的各個家庭農場、農機專業合作社,他們從20多名參賽機手中脫穎而出。”石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夏訓諒介紹。
7月中下旬開始,湖北省水稻主產區逐漸進入早稻、中稻和晚稻集中收獲期。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意識,7月13日,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發出關于做好水稻機收減損工作提示,要求各水稻生產主產縣(市、區)在水稻收獲期間,以水稻機收、產地烘干為重點,充分發揮農機服務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努力實現顆粒歸倉。
水稻到了收割環節,如果遇到災害,在局部地區水稻機收損失較大,影響糧食總產量和農民的收成,推廣水稻機收減損勢在必行。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付明說:“為了做好機收減損工作,首先要升級收割裝備,把最好的農機具用在農業生產的第一線;第二,要加強農機手的技能培訓,規范化操作;第三,要加強農機具的維修保養,讓農機具時刻保持在良好的技術狀況,同時要加強農機農藝相結合,推廣抗倒伏能力強、脫粒性能較好的品種。”
經過近3個小時的緊張角逐,來自石首市久合垸鄉下堰口村的農機手劉捐獲得了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荊州片區決賽的第一名。“今天參賽的機手都發揮出了較高的農機操作水平,特別是在規范化操作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是一個好的發展趨勢。”本次比賽的評委,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張國忠評價說。
減損就是增產。為了進一步推進機收減損,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作為全省農業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部門,重點在農機具維修服務、農機手技術培訓、農機具調度等方面提供信息作業服務,重中之重就是加強農機手的技能培訓,提高全省農機手技能水平。
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二級調研員吳昭雄介紹,機收是糧食收獲的一個重要環節。據統計,湖北中稻面積超過2000萬畝,中稻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的八成,而中稻的損失率在3%至5%之間。以湖北糧食總產500億斤為計,其中秋糧產量達到400億斤,如果減損一個百分點,就是多收了4億斤糧食,相當于增加種植面積40多萬畝。“我們開展糧食減損活動,就是要在全省廣大農機手中間,營造一種提高作業質量、減少糧食損失的良好氛圍,讓廣大種糧大戶重視糧食減損這個環節,同時呼吁全社會關注糧食機收減損,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據了解,今年內,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還將在京山、沙市等地區,根據不同田塊、不同的水稻品種開展水稻機收減損系列調研、比武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