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歡迎來到第一食品網! 登錄 免費注冊
第一食品網手機站
種好“菜園子”同奔致富路——臨洮縣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側記
2021/9/13 9:51:00
來源: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
作者: -
編輯:福安

【概要】老書記的致富“經”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63歲的楊有義,任村支書27年,目睹了蔬菜產業給村里帶來的巨大變化。“剛開始村民種菜,品種單一,產量不高。后來,為了村民共同富裕,楊有義和合伙人退出股份,不再享受分紅。為方便村民賣菜,村里還建了蔬菜市場。這個市場給村民帶來的益處不少。2018年國家級現代產業園項目落戶新添鎮。這是崖灣村又一次蔬菜產業升級,從3月到11月,田間一直保持有新鮮菜上市,蔬菜生長期比過去延長了3個多月。“你看,這個品種與傳統西紅柿不一樣,能長一米多高,像樹一樣,一株能結28個西紅柿,最少也有十幾斤。崖灣村4900畝土地,85%的種大棚蔬菜,蔬菜產業規模越來越大,村上蔬菜合作社雨后春筍般崛起。“全鎮蔬菜種植面積4.4萬畝,年產量達到2.19億噸、產值1.85億元。定西十年九旱,但記者來到臨洮縣峽口鎮普濟寺村時,半山坡上的紫甘藍、散花卻長勢正旺,綠意盎然。“你看,這一株紫甘藍,足足有6斤多。“高原夏菜成為群眾共同致富的‘頂梁柱’。峽口鎮為有效提高耕地產值,打破傳統旱地蔬菜“一年一茬”的局限,探索旱地高原夏菜“一年兩茬”新模式。梁軍彥介紹,早熟馬鈴薯7月份上市后,村民在田間再種植一茬紫甘藍、西藍花等高原夏菜。近年來,臨洮縣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扶持、技術指導、優化品質”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

一把芹菜、一把蒜苗,一株西紅柿、一株散花……能否撐起村民共同富裕的“脊梁”?8月26日,記者來到臨洮縣實地踏訪,尋覓高原夏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村民過上富裕生活的秘籍。

老書記的致富“經”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臨洮縣新添鎮崖灣村黨支部書記楊有義說出了帶領村民走共同富裕路的心里話。

63歲的楊有義,任村支書27年,目睹了蔬菜產業給村里帶來的巨大變化。他說,“我們這里人多地少,人均0.88畝耕地,種玉米、麥子糊口很難”。

“剛開始村民種菜,品種單一,產量不高。后來我去山東壽光考察學習,并引進種植新技術和新品種雪韭菜,既彌補了蔬菜上市的空檔期,又讓韭菜賣出了高價,增加了村民收入。”楊有義說。

為了帶動村民發展蔬菜產業,楊有義與4位村民聯合,每人貸款10萬元,成立了新添鎮崖灣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后來,為了村民共同富裕,楊有義和合伙人退出股份,不再享受分紅。合作社變為村級集體所有,現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到200萬元。

為方便村民賣菜,村里還建了蔬菜市場。“旺季時,市場一天交易500噸鮮菜,年交易量達12萬噸。去年僅管理費就收了100萬元。”楊有義在辦公室指著窗外占地百畝的蔬菜交易市場自豪地說,2011年,市場還被確定為“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

這個市場給村民帶來的益處不少。村民種什么菜,一切由市場說了算。來自全國的100多名蔬菜經紀人常年在市場收購鮮菜,也將全國各地蔬菜信息和新品種帶給村民。市場不但壯大了村集體收入,還吸納了400名村民就近務工。最多的一年,村上支出村民務工費60萬元。眼下,村民收入普遍提高,戶戶年收入10多萬元,家家擁有小轎車,進城買樓者也不少……

2018年國家級現代產業園項目落戶新添鎮。楊有義抓住時機,利用“三變”改革,大膽創新,將七社212國道以西菜地統一登記,打破村民原有地界,重新規劃,完善路、渠等配套設施,并利用項目補貼,動員農戶搭建高標準鋼架大棚200余座,將其打造成了臨洮縣二甲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這是崖灣村又一次蔬菜產業升級,從3月到11月,田間一直保持有新鮮菜上市,蔬菜生長期比過去延長了3個多月。

破題農戶增收路

站在臨洮縣二甲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兩邊的大棚密密麻麻,棚內西紅柿紅綠相映,稠密的辣椒長得青翠細長。崖灣村村民裴仲平正在大棚內采摘西紅柿。

“你看,這個品種與傳統西紅柿不一樣,能長一米多高,像樹一樣,一株能結28個西紅柿,最少也有十幾斤。從5月份開始采摘,一直采摘到國慶節。這個品種是蔬菜經紀人引進來的新品種。”裴仲平開心地說。

裴仲平介紹,他家種了7座高架大棚,有西紅柿、黃瓜、辣椒,雖然價格沒有去年好,但一座棚也能賣1.5萬元,一年少說也有十萬元收入。

崖灣村4900畝土地,85%的種大棚蔬菜,蔬菜產業規模越來越大,村上蔬菜合作社雨后春筍般崛起。60多名村民成為蔬菜經紀人,每名經紀人一年有七八十萬元收入。

“全鎮蔬菜種植面積4.4萬畝,年產量達到2.19億噸、產值1.85億元。蔬菜產業真正成為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新添鎮黨委書記何小紅說。新添鎮已成為定西市重要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蔬菜批發集散地。

近年來,新添鎮推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品牌+基地+農戶”等模式發展現代蔬菜產業,按照“六統一”標準做好蔬菜產業管理,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推動蔬菜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使“三品一標”蔬菜比重逐年提高,并實現溯源信息查詢監管,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向規?;?、品牌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

今年新添鎮先后建設尾菜處理基地、凈菜加工分揀中心、冷鏈物流交易冷藏庫,提升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打造全市蔬菜生產、加工、流通大鎮奠定了基礎。

何小紅介紹,下一步,新添鎮將打造“洮鑫蔬菜”品牌,組織蔬菜購銷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與蘭州、臨夏、隴南等周邊市場主動對接、主動融入,推動全鎮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增產、群眾增收。

村民致富“金鑰匙”

在做好洮河河畔大棚蔬菜產業的同時,臨洮縣緊抓陸地高原夏菜反季節種植,高原夏菜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把“金鑰匙”。

定西十年九旱,但記者來到臨洮縣峽口鎮普濟寺村時,半山坡上的紫甘藍、散花卻長勢正旺,綠意盎然。

“你看,這一株紫甘藍,足足有6斤多。”峽口鎮副鎮長梁軍彥說,今年陸地菜長勢好,主要是村上打出的5口水井起了作用。

“高原夏菜成為群眾共同致富的‘頂梁柱’。”普濟寺村黨支部書記康登安說。

2013年,普濟寺村因地制宜,確定了“壓減洋芋求良種,增加蔬菜創品牌”的發展思路,推廣種植新品種菜花,村民嘗到了種菜甜頭。

隨著菜花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村上轉變發展觀念,又提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臨洮縣登安蔬菜種植農民合作社,走產業化、品牌化發展之路。

普濟寺村文書普政統介紹,2008年全村種植高原夏菜42畝,今年種植菜花、紫甘藍、西芹、紅筍等5600畝,平均每畝收入8000多元。

峽口鎮為有效提高耕地產值,打破傳統旱地蔬菜“一年一茬”的局限,探索旱地高原夏菜“一年兩茬”新模式。

梁軍彥介紹,早熟馬鈴薯7月份上市后,村民在田間再種植一茬紫甘藍、西藍花等高原夏菜。這種新模式正在全鎮干旱山區推廣。復種菜花每畝穩定增收3000元以上,加上馬鈴薯收入,每畝產值達到10000元以上。

近年來,臨洮縣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扶持、技術指導、優化品質”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按照“進溝上山、向南發展”的模式,對高原夏菜種植擴面增值,在峽口、漫洼、辛店、連兒灣、玉井、衙下、南屏等鄉鎮發展高原夏菜,形成了以普濟寺為中心的萬畝高原夏菜種植基地。

今年上半年,臨洮縣蔬菜種植面積達17.04萬畝,在洮陽、八里鋪、新添、太石、辛店等蔬菜產業重點鄉鎮,發展以雙層鋼架塑料大棚、新型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基地六個;在洮陽鎮邊家灣基地,新建全鋼架雙層塑料大棚220座。蔬菜產業已成為撐起群眾共同富裕的堅強“脊梁”。

免責聲明
第一食品網 遼ICP備2021005939號-1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遼B2-20210315 遼公網安備 21020402000193
Copyright @ 2003 - 2022 foods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master@foods1.com 熱線電話: 0411-84542000(12線中繼)
人c交zoozoo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