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說的就是我,一頭荷斯坦奶牛。十多年前,我的祖輩漂洋過海,來到北緯47°的中國齊齊哈爾,而我則在這里出生、成長,已經是一頭“中國牛”了。
今天,我想帶大家體驗一場“舌尖上的牧場”之旅。
飛鶴自有牧場“偷偷”溜出來玩耍的小?!緢D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吃中西搭配大餐,喝天然蘇打水,一天餐標超過140元
作為一頭“專業”的奶牛,“吃”是我一天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吃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的產奶質量,也就是你們的“奶源”質量。為此,牧場沒少在我的飲食上下功夫。
和人類一樣,我們奶牛也是“8小時工作制”,但工作內容大有不同。8個小時里,我們有 4個小時是在擠奶或等待擠奶,另外4個小時吃飯、喝水。8小時之外的時間,我可以自由支配,比如和小伙伴聊天、八卦,社交必不可少。整體算下來,每天大約有13-14個小時,我都在“臥床”上休息。
為了讓小牛健康成長,飛鶴自有牧場為他們建設了“犢牛島”【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可能很多人要問,為什么奶牛每天要在吃飯喝水上花那么多時間?
和上班族相比,4個小時確實更長一些。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奶牛體型更大,身體需要更多能量,每天要吃掉50-60公斤草,我們還有4個胃,反芻也要花時間。
與人類不同的是,我們奶牛沒有“一日三餐”的概念。每天固定的日程安排是擠奶,我們要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里擠奶3-4次(產奶多的擠4次,少的擠3次)。在擠奶、休息睡覺的間隙里,一有空我就會吃。為了讓我“想吃就吃”,牧場的飲食供應24小時不間斷。
怎么樣,飛鶴奶牛的福利比人類的大廠還要好吧?
再跟你們“炫耀”一下,我的日常餐標是140元左右,可能要超過了多數白領的水平。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我的食譜里,除了本地出產的玉米、大豆等青貯飼料外,還有從澳大利亞、美國等地進口的苜蓿、燕麥,同時再配合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飼料,可稱得上是中西結合的營養大餐。
人類有挑食的毛病,奶牛也有。不過,牧場在盡力解決這種困擾。
他們會把飼草整齊地切割成了我最喜歡的3-5厘米,然后用專門的TMR飼料攪拌車,按照科學的比例,均勻攪拌,充分混合。這樣即便我再挑食,吃到每一口,都能保證營養均衡。
對了,我喝的水也很有來頭。
奶牛的瘤胃(牛的4個胃之一)就像一個大大的發酵罐,消化分解精料時,會產生大量酸性物質,這就可能會導致消化紊亂,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引發酸中毒,這是奶牛常見的消化疾病。通常情況下,奶牛反芻時會產生大量唾液,用唾液里的堿性物質來中和胃酸。
好在我所在的飛鶴自有牧場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是著名的“天然蘇打水之鄉” 。扎龍濕地二克山火山帶的休眠火山,孕育了富含微量元素的地下水,呈天然弱堿性。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長期喝著這種自帶弱堿性的蘇打水,有利于調節奶牛體內的酸堿平衡,保證我們的健康。奶牛健康,產出的奶自然更加優質。
牧草要自種還是進口?奶牛需要什么就吃什么
回到十多年前,我母親那一代的日子還沒有這么幸福。
當時,飛鶴剛開始建設奶源地,中國的大規模奶牛養殖也才剛剛起步。受限于當初諸多現實條件,牧場飼養我們的方式還很粗放,只能“有什么就喂什么”。
那個時候的奶牛,經常吃的食物主要是玉米秸稈,還有些味道一般的干草,比如羊草和麥草。牧場資金緊張的時候,我們還面臨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困境。
那段日子真艱苦。吃得不好,我們產奶量也不高。2009年以前,奶牛日均產奶量連30公斤都不到,牛奶的乳脂率、蛋白質含量這些關鍵指標沒法跟現在比。
2009年,飛鶴開始布局探索更精細、更科學地管理奶牛的飲食,2010年正式開始實施。從此,奶牛飲食就從“有什么吃什么”,開始向“需要什么就吃什么”轉變。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奶牛食譜中,青貯占比大約五成,是奶牛日糧占比最大的飼料,可以看做是我們的主食。此外,還需要一些進口的苜蓿和燕麥來改善伙食,進一步提高營養。
2009年前,這些食物全靠外部購買,質量不易把控。但若奶牛們吃得不好,就沒法發揮產奶潛力,牛奶質量也參差不齊。為保證入口飼草料安全可控,保證奶牛營養,飛鶴開始打造專屬的牧草種植基地,從源頭開始做,把控青貯質量。
青貯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始播種,到8月下旬~9月上旬,牧場會檢測青貯的干物質含量,達到28%后農場才能收割。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先進的青貯收割機“克拉斯”和青貯專用壓制拖拉機,會按奶牛喜歡的長度規格來收割青貯,之后青貯及時入窖封存,經過乳酸發酵,質地才會變得柔軟并帶有酸甜清香,這樣吃起來才美味——成年之后,我一年要吃掉近8噸青貯。
種植青貯并不容易,特別是遇上自然災害。2020年,光是在9月就遇上3次臺風,玉米大面積倒伏,最后只收到了一半玉米。為了讓我不挨餓,各個牧場之間就會互相借糧,渡過“饑荒”。實在不行,還可以稍微調整日糧配方,暫時調低青貯比例,從而平穩過渡。
好在,需求量最大的青貯密封發酵后可以儲存2年,含水量低的干草可以儲存半年;需求最小的精飼料,平時儲備一周的量足夠了。所以青貯儲備可以提前規劃,比如牧場在經歷了2020年的臺風之后,就規劃2021年播種一些早熟的玉米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飛鶴專屬農場的青貯種植中,大量使用了奶牛糞便做有機肥——牧場周圍安排有土地,專門用于糞肥流轉,奶牛糞便經過處理、存儲后,次年播種時糞肥還田,改善土質,同時也令青貯種植更加環保。
為了給我們提供更好的營養,精飼料選擇上,飛鶴早就把眼光從中國拓展到海外。于是,我們陸續吃上了從美國進口的苜蓿草,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燕麥草。這些燕麥含糖量高、纖維量高,同時含鉀量又低(鉀太高會容易造成讓我產后缺鈣,從而引起一系列疾病),特別適合我快生牛寶寶的時候吃。
現在,吃著本地生鮮+進口飼料,喝著天然弱堿性蘇打水——飛鶴摸索了10多年,為我們奶牛創造了幸福生活,我們的飲食也逐漸從粗放的單一投喂,升級到今天的精細化科學飼養。
配方軟件設計菜單,不同生理階段食譜大不同
飛鶴牧場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從2013年起用專門的配方軟件(CPM)來給奶牛設計“食譜”。跟人類一樣的是,奶牛也有不同的生理階段,配方軟件結合奶牛不同的生理階段提供不同的食物配方,從而實現奶牛的分群、分類管理,令我們的飲食更加精細和科學。
比如,青年牛好比人類的青少年階段,圍產牛相當于人類的臨產階段,新產牛等于人類坐月子的階段,高產牛就相當于人類的哺乳期,干奶期類似于人類的懷孕期,是一個不產奶的階段。
大家都知道,人類坐月子,需要更多營養,奶牛也是如此。而不產奶的牛,就不需要吃“頂配”的營養餐了,青年牛的食譜就會“簡配”一點,在保障青年牛正常發育的同時控制營養攝入量,保證奶牛體重不超標,健康程度維持在最佳狀態。
配方軟件依賴大數據和算法,進行推理計算。它不僅掌握不同階段牛的營養需求,還要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并且能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比如,設計一個配方要綜合考慮牛的泌乳天數、胎次、產奶量等指標,還要計算環境的溫度、濕度、風速和光照時間等。
引入配方軟件前,牧場也嘗試給不同奶牛設計差異化的食譜,但工具比較原始,只能用電子表格做簡單統計,設計一些大致的指標。更精細的指標,諸如蛋白的消化率、脂肪的消化率、淀粉的消化率就看不到,配方比較粗淺。
引入配方軟件后,牧場飼養員充分掌握奶牛的狀況、食物和環境的數據,就可以設計出更適合我們不同生理階段的配方,還能有效減少食物浪費。
給大家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圍產牛就像孕婦臨產前一樣,容易發生水腫,如果像平時一樣吃苜蓿草,含鉀量高的苜蓿草會加劇水腫,還會造成奶牛缺鈣,容易引發產后癱瘓。
后來,牧場檢測發現燕麥含鉀量比苜蓿草更低,可以減少圍產牛水腫,緩解缺鈣癥狀,就開始給臨產前一個月的奶牛改吃澳大利亞燕麥。等到奶牛生下小牛后,需要更多鉀,這時牧場就會喂給優質的苜蓿草,迅速恢復產奶量。
除配方軟件外,每個牧場還配備有專門的營養師,他們悉心研究奶牛的消化飲食,設計菜譜。牧場還為奶牛建立了專門的化驗室,任何食物入場前都要檢測營養指標,比如蛋白、脂肪、纖維,這些都會成為精準配方的依據。此外,還要檢測黃曲霉素等是十多項風險指標,確保飲食安全。
奶牛餐標10年翻兩番,日均產奶量增加10公斤
經過飛鶴自有牧場10多年的努力探索,我們奶牛的伙食越來越精細、科學,光伙食費就翻了一倍。也正因此,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牛奶質量越來越好,產奶量也不斷增加。
實際上,關鍵指標的變化可以清晰反映出奶牛這10多年來的飲食變遷。
2009年,一頭奶牛日均產奶量不到28公斤,如今可以達到36-37公斤,10年間提升了近10公斤。以一個牧場1萬頭牛計算,平均每年增產約3.65萬噸牛奶。
據我了解,與畜牧業發達國家的奶牛相比,我們這一代奶牛的產奶量還不算高。不過精細化喂養提升產奶量幾乎已經臨近邊界,未來我們的后代想要更進一步提升產奶量,可能就需要依靠育種技術,進行品種改良了。
除了產奶量提升,牛奶的質量也在提升。今天,飛鶴專屬牧場出產的牛奶,乳脂、乳蛋白含量分別在4.0%和3.3%以上,菌落指數指標小于10000cfu/ml,體細胞≤20萬個/ml ,安全性和品質遠超中國標準,也超過了歐盟標準。
奶源質量提升,飛鶴奶粉的品質自然就水漲船高,也就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