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人總共消費掉了4071萬噸食用油,人均消耗食用油2 9.1公斤,遠超世界人均食用油消費平均值。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及人民物質生活的提升,我國大豆的需求量將持續攀升。中國作為世界油料生產和消費大國,同時也是大豆進口量第一的國家。2020年中國大豆產出量2299萬噸,而進口數量高達為10033萬噸,占世界大豆貿易總量的60%。
種植油飼作物的大豆,貫穿著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作為大豆原產地的中國卻法自給自足,這對于我國的食用油料安全及國際貿易影響力會帶來很大的威脅,我國大豆供需存在著7734萬噸的缺口。按照測算,如果讓中國油飼原料實現100%的自給自足,還需要增加大約3億畝耕地來種植大豆等作物。但這明顯不切實際,大豆進口的一大原因本就是中國耕地面積太少,實現中國大米、小麥等主糧供需平衡,已經頗為勉強。再來加上個大豆,那么大米、小麥等糧食耕地面積勢必會減少,到時還是得從其他國家進口大米等糧食。而且即便擴大種植油料作物面積,無論單位面積產量還是大豆質量以及成本控制上,都明顯拼不過進口,效益相比實在過低。因此,現階段想通過耕地擴產自主油飼作物、擺脫進口依賴是不現實的,在保證主糧安全的大前提下,是無法削減主糧種植面積分配給油飼作物生產。這無外乎陷入了一個死循環,該如何破局?
首先我們要尋找一種能夠不占用主糧耕地的油飼原料作物,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僅靠18億畝土地解決了14億人的溫飽問題,這也正說明了我國糧食安全最根本性的矛盾,即中國緊缺的耕地面積與數量眾多的人口矛盾。在完成主糧安全的目標下,我國耕地土地無法像農業發達國家一樣采用”土地輪流休耕”的涵養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導致我國土地的開發利用率已經接近飽和。因此,唯一的擴產油飼作物的土地只在非耕地的空間,也意味著這種農作物即使種植在邊際土地、鹽堿地甚至是沙化土地中也能正常生長。
面對如此苛刻的篩選,一種原產于非洲的油莎豆進入了農業專家們的視野。這種農作物與大豆的功能十分接近,油莎豆是優質、高產和綜合利用前景廣闊的集糧、油、牧、飼于一體的經濟作物。既是很好的油料作物,又是家畜的優良飼料,可作為優良牧草發展種植。此外還可用作潤滑油和制皂等油脂工業原料。最重要的是油莎豆耐旱、耐澇、耐瘠、耐鹽堿,可以完全不與主糧爭地,即使在沙化土地上,也可以正常存活,并且能夠起到防沙固沙、改變生態環境的生態作用。
2020年中國油料種植面積為1313萬公頃。而我國邊際化土地面積6000萬公頃、沙化土地面積26.1萬公頃、鹽堿地面積9913萬公頃。油莎豆平均每畝沙地可產500-700公斤,出油率是大豆的3倍,通過計算,我們只需要1000萬公頃的沙地就可以填補我國油料領域的缺口,使我國的油飼原料實現自主可控。因此大力發展油莎豆產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要事和國事。
另外在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角度來說,在大多數土地貧瘠的經濟落后地區大力發展油莎豆產業,能夠對相應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起到積極的產業帶動效應。有鑒于此,為了促進油莎豆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務實研討油莎豆全產業鏈發展相關的多項重大課題。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油莎豆產業發展專業委員會于7月24日-25日在湖北省當陽市主辦召開了“創新攻堅樹產業・振興鄉村謀發展”為主題的油莎豆產業發展研討會,研討會議目的旨在匯集全國油莎豆產業力量,為油莎豆產業確定新時代農業產業的戰略定位,務實研討現階段油莎豆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和解決方案,形成國家高度的規劃與報告,反應產業呼聲,取得國家相關支持。為我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階段培育自主高品質的新型油飼作物產業,進一步滿足我國人民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品質提升需求。
